查看原文
其他

​林安梧丨关于寺庙的对联──构成、意义及其他(含音频)

林安梧 凝听 2022-05-14


点击上方音频,听林安梧教授亲述👆






以华人的宫观、寺院、庙宇而言,一般用的对联,还是以表其义理为多的。一般上,其前方楹柱,有四根柱子,最外头的两根柱子,其上头所对的两个字,会构成一副嵌名对联,以展现出其所处的地名。而中间的那副对联,一般而言,都会和宫观所祀奉的神明有关。
 
试举一例,在我家乡的「草湖太子宫」,是祭祀三太子哪吒的庙宇,其外头有四根柱子(设为A、B、C、D四柱)。其中,最外头的A、D两根柱子所悬挂的对联,第一个所对的字,就是「草」和「湖」,表示此地是在「草湖」。由于此庙祭祀的是三太子哪吒,其B、C两柱对联的嵌名是「太子」。

这副对联是我作的,外侧那副的上联是「草上清风必偃,君子有德,赞人伦孝悌」,下联对「湖中游鱼相忘,天地无心,成自然乾坤」。显然,我作此联是把儒、道思想对比性的摆进去了。以此为例,该庙找我写这副对联,作为在地的学者、文人,我们会将自己对中华文化义理的理解,和此在的地名——草湖,连接在一块来创作。

中间的B、C两柱,上联作「太上常乐,乐以忘忧,不知其名,字曰道」,下联对「子孙永安,安而行之,无为自化,堪称天」。这副联,明显还是用了儒、道思想作为其根本的。上联「太上常乐」出自《老子》的典故,而「乐以忘忧」出自《论语》的典故,「不知其名字曰道」又出自《老子道德经》。下联以「子孙永安」对「太上常乐」,「安而行之」是相对于「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的概念,出自儒家的典故,「无为自化堪称天」则出自道家的典故。

其实,从这副对联我们可以体会到,儒、道思想是同源而一体的。虽然这家哪吒庙是道教的庙,但是,儒、道是同源互补的。而我为该庙所写的两副对联,都是依据儒、道思想的原理原则来写的。这里,我要借此表彰出儒、道同源互补的思想特质,所以并未将佛家的思想牵涉进来。若把佛家思想掺和进来,就会不搭调了。
 

当然,一般的民间庙宇,对于这些做对联的原理原则不够了解,就会过于随意。所以,在宫观、寺院、庙宇里的对联,是否一定表现出其在地建设的历史脉络,是不一定的。一般上,会呈现出其地名与所祀的神明。至于具体上如何做,和主其事者的认知有关,有者知道,有者不知道。在民间各种做法的差异性可以很大。

倘若征引宫观、寺院、庙宇的对联来探讨其文史,作为一种旁证是可以的,但若要作为主证,那是不行的。因为,仅依据某一副对联为主证,会犯了「孤证不立」的毛病。当然,若以人文诠释的方式来说,把这些对联放在整个文史脉络而能诠释得通达的话,引用对联是可以的。在写作论文时,应该要指出这是一种诠释。若要做到更严格的理论证成,作者需要全面考虑所有的史料,加以烘托出整个讨论,才是可行的。
 
目前来讲,在当代做对联的文化传统在整个华人文化圈,也慢慢的消失了。这是很可惜的!在以前,就算地处乡下的小庙,都可能悬挂着很好的对联。旧时代的乡下,地方上有乡绅,个别的乡绅未必有能力作得出很好的对联,但乡绅很可能认识更高阶的文人。所以他们可以请文化修养更纯熟的文人来写对联。

以前的旧社会是尊重读书人的,而乡间人士又是谦虚的,所以会一层层的往上,可以礼请到文化修养更高的文化人来写对联。所以,我常说,很多土地公庙、福德正神庙,虽然是地处民间的庙宇,里头的对联有的还写得挺好的。以我所记得的,比如「福德福由德」对「正神正是神」,这是对得很好的对子。

那么,以老的佛寺来讲,其对联多半是写得很好的。由于这些对联要显示出佛理的深湛,有些是由方丈亲自写的,有些则是由方丈请能作对子的文人,把佛理的意蕴写出来。一般上,方丈很谦虚,会请真正懂作对联的文人来写。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佛寺的对联慢慢变得随意,乃至于有些已经不是对联了,而变成了条幅。这些条幅是标语而并非对联。这些佛教团体觉得,反正这是师父说的就算了,就可以了。倘若放在古代的传统而言,以标语来当作佛寺的对联,是贻笑大方的。


在当代,有些高僧大德的国学修养未必够深,加上其教团已经发展得很盛大,外部已不会有人指出这些问题来,而师父也就不再请教文人了。或许,信众还觉得这些条幅的内容不错,在民间还流传得很广,其实是不入方家之眼的东西。如此一来,也显示出现在的高僧大德,与古代佛门的方丈比起来,有其不足之处。但是其弟子把师父捧得很高,乃至师父对学问的自知之明都忘掉了。这点显得可惜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古代的对联,又或当代的条幅,是可以作为文史研究的旁证,可以引用来作一种诠释的。我想,年代越古老的寺院、庙宇、宫观,其对联的可诠释性越高一些;现当代的就不一定,会因人、因地而异,个中水平的差异性,是需要考虑的。笔录整理:关启匡(中南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留言讨论







林安梧

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台湾大学第一位哲学博士,曾任:台湾慈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暨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台湾元亨书院创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杰出海外访问学者及儒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现任山东大学易学及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湾元亨书院院长,师从牟宗三先生,是当代新儒学第三代中极具创造力的思想家。

 

林安梧尤为关注儒学的现代适应性问题,近年来更深研哲学治疗学之可能,曾以普通话及闽南语开讲《四书》、《金刚经》、《易经》、《道德经》等,推动民间书院讲学之风不遗余力!






【本周精读】


林安梧丨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的道德学启发(含音频)

韩星丨齐家之道及其现代传承

捡个漏做皇帝,如何?

“老了,全家人却盼他早点死”

唯物主义,在所有的国家,都是人的精神的危险病症

莫言丨假的偏说不假

顾拜旦:“因从事而致富,使竞技运动的高尚荡然无存”

良知从未照亮仇恨的黑暗

余东海丨儒家有三耻,言论须三正

汤一介丨“忧患意识”是由社会责任感而产生的

为何乡绅维护了乡村的稳定?

郭齐勇丨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智慧

一定不要错过这段音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于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

可能导致您看不到凝听的文章

希望您可以点击下方的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